曲式
引用
为什么要有曲式?
写作文要有结构,作曲也要有结构,音乐作品的结构就是曲式,通常作曲家都会按照某个曲式来作曲,这样能更好的表现音乐主题。
曲式
单一部曲式 Single form
这种曲式结构最简单,它一般由几个乐句构成,没有明显的重复段落,没有第二主题,也没有副歌。用这种结构写出来的乐曲通常较短。
单二部曲式 Single binary form
由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,叫做单二部曲式,结构为A+B,通常情况下A段和B段会形成鲜明对比。
再继续细分的话又分为两种情况:
(1)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,这种曲式里通常B段的前一半为对比部分,后一半为再现部分。
(2)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,这种曲式A段和B段由完全不同的材料构成,行程鲜明对比。
单三部曲式 Single ternary form
由三个乐段构成,其中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材料,结构为A+B+A。这种曲式的中段B会与前后两段A形成鲜明的对比,通常在速度、力度、感情变化方面都完全不一样。有一些作品的 B段主题也可能由A段的主题变化而来。
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再现,有些作品完全一样,有些作品可能会产生一些微小的变化。
复三部曲式 Compound ternary form
这种曲式的大结构与单三部曲式完全一样,只是在这里的三个段落中,每个段落还包含一个独立的曲式结构,可能为单二部曲式,可能为单三部曲式。
在古典作品中,中间的段落叫做“三声中部”(Trio)。
回旋曲式 Rondo
这种曲式由两种部分构成,为主部与副部。在段落中,第1、3、5……奇数段落为主部;第2、4、6……偶数段落为副部。主部的段落主题是一致的,而副部的主题一直在不断变化。回旋曲式主部和副部的数量可以很多。
这样的曲式听起来会感觉到不断有新主题出现,然后又回到原来的主题。
回旋曲式的产生源于声乐性的轮舞曲,在轮舞曲中有分节歌与副歌,分节歌通常是独唱,副歌是合唱,每次独唱完成后都会回到合唱,每次的合唱部分都是相同的。
变奏曲式 Variation
变奏曲一开始会有一个完整的主题段落,在后面的段落中,都是这个主题的发展变化。这个发展变化会改变其中的音型、节奏、调性、速度、音区等等,但是主题中的某些材料会保留下来,例如和声、旋律走向、句子逻辑关系等等。
变奏曲式的变奏部分数量可以有很多,例如拉赫玛尼诺夫的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》有24个变奏,巴赫的《哥德堡变奏曲》有30个变奏。
奏鸣曲式 Sonata
奏鸣曲式在大结构上和三部曲式一样,但是其内部结构更为复杂。第一段的呈示部和第三段的再现部用相同的主题,而中间的展开部会把这个主题发展变化。
呈示部中往往还包含第一主题、第二主题、第一结尾、第二结尾,这些片段之间还有一些连接段,在调性安排上,第一主题为主调,第二主题转到属调。
展开部中变化较为丰富,内容可长可短,材料可以取自呈示部中的任何一个部分,这个部分通常调性变化也较多;
再现部包含了呈示部中的所有部分,区别在于这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都为主调。
有很多的奏鸣曲、协奏曲、交响乐、室内乐的乐章都用到了奏鸣曲式,尤其是第一乐章用得最多,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用奏鸣曲式来写的,也可以用其他的结构来写。
主结构之外
在一些作品中,除了主结构之外,还会在作品的最开始加上引子,在作品的最后加上尾声,当然这两个部分不是必须的。
有些作品的引子部分反而成为的作品的标题,例如贝多芬的《悲怆》奏鸣曲,其“悲怆”主题在引子中体现了出来,这个引子又在段落之间多次插入,而它的主结构(呈示部、展开部、再现部)中并没有悲怆的部分。